千年古城,挟历史之蕴藉,源远流长!

非遗活动活色生香催生旅游业态焕新-东台报业网

当前位置:东台报业网 > 新闻头条 > 正文

非遗活动活色生香催生旅游业态焕新

来源:东台日报     点击数:1429     日期:2024-07-09 09:51:10
搭乘国潮新风尚,非遗研学、非遗演艺、非遗文创等焕发新机,俨然传统节日里东台文旅的重头戏,不仅激活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也使非遗文化通过旅游市场走进千家万户,收获了大批粉丝,创造了可喜的效益。古镇西溪游人如织,暑期热度持续攀升。西溪拥有东台发绣、董永传说两项国家级非遗和东台鱼汤


搭乘国潮新风尚,非遗研学、非遗演艺、非遗文创等焕发新机,俨然传统节日里东台文旅的重头戏,不仅激活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也使非遗文化通过旅游市场走进千家万户,收获了大批粉丝,创造了可喜的效益。

古镇西溪游人如织,暑期热度持续攀升。西溪拥有东台发绣、董永传说两项国家级非遗和东台鱼汤面、陈皮酒等41项省级和地方非遗资源。景区推进非遗文化与旅游发展深度融合,文化园、草市街、犁木街、盐仓监等既是文化旅游景点,更是文化产业发展载体。其中,发绣展示馆、陈皮酒馆、早茶博物馆等非遗展馆分布在文物古迹、商业街区、夜间市集中,成为市民游客移步换景的“非遗客厅”。溱东老鹅、后港茶干、许河猪头肉等本土非遗美食裹挟着人间烟火,传递着独特的历史味道。《天仙缘》《寻仙缘》《范仲淹》等实景演艺展示西溪风华,涵养了市民游客的文化气质。

西溪景区非遗项目的日益兴旺,是我市持续促进文旅交融共兴,带动非遗传承的鲜活实践。我市坚持文旅融合、守正创新,在优化原有文化景区的同时,着力发展传统文化特色旅游,活化传承传统文化、创新发展非遗文化、推出特色美食文化,推动非遗更好融入现代生活,提升非遗保护传承发展质量和效益,助推文化软实力不断转化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烟火气十足的安丰古街上,发绣、盐雕、麦秸画、手工花灯等非遗项目散落如珠,与市井生活“无缝对接”,让非遗在“门对门”“手把手”间更加“活色生香”;在条子泥湿地,铿锵有力的渔歌号子震撼人心,新鲜肥美的醉螺唇齿留香,海天云水间,非遗文化与世遗胜境交相辉映,展现着东台文化刚柔并济之美;五烈甘港百坊园内,戏坊、豆腐坊、手工坊、酒坊、老街坊等展示地方特色曲艺及手磨豆浆、土法酿酒、竹编技艺等民间传统手工艺,释放乡村田园的独特风情……各地结合各具特点的文化沃土,打造丰富多彩的非遗品牌,有效增添景区看点和亮点,为景区“景”上添花。

在古街老巷里,市民游客拍照打卡,上传朋友圈;在商家店铺,非遗传承人们守正创新,国货潮品“破圈”而立……抖掉“历史的尘埃”,才能立到新时代潮头,激发全社会对非遗保护和传承的热情。安丰小学教师朱旭常带着学生们到古街非遗研学堂开展课外活动,“清明扎纸鸢,端午包粽子,每逢佳节孩子们都可以了解东台非遗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她说,非遗研学丰富了校外课程,不仅唤醒大人们的传统记忆,而且激发了孩子们的探索兴趣,一举多得。”此外,非遗承载的艺术价值、历史基因和民族情感,带动观众产生深刻的情感共鸣,使他们得到更加充实有意义的旅游体验。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既可以提高非遗可见度、影响力,也可以提高旅游产业的历史深度和文化厚度。西溪景区在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开展多样的非遗展陈、展演、体验活动,让非遗资源“入情、入景、入心”,浓厚文化气息弥漫景区温润人心;安丰古镇整合古街场馆、人员队伍、项目活动,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线路,非遗研学之旅脱颖而出成为“人气王”,蓝印花布馆、发绣馆、麦秸画展示馆、盐雕艺术馆等串点成线,吸引一大批青少年粉丝;市博物馆则将发绣、葫芦画等精品展览连同艺术课程“打包外送”,让“非遗”从冰冷的橱窗展示中走出来,进社区、进校园、进商场等,打通受众群,拓展粉丝圈。此外,还有不少文旅公司推出文创及非遗产品直播带货,东台发绣、时堰木雕、许河猪头肉等非遗产品通过网络销售平台推向全国,让网友们得以“把非遗带回家”。

不久前,我市非遗研学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又一地方非遗研学体验的新平台,更多青少年将通过学习研究、传承保护,为地方非遗传承续上“薪火”,更多市民游客在遇见美丽风景中爱上精彩非遗。刘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