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挟历史之蕴藉,源远流长!

与上海更近 让城市更美-东台报业网

当前位置:东台报业网 > 图片 > 正文

与上海更近 让城市更美

来源:未知     点击数:2275     日期:2023-02-17 08:50:53
新春万物竞发时,市委、市政府发出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动员令,强化交通跨越发展、城市能级提升是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两个重要支撑。构建“快速便捷、绿色低碳”的现代交通体系,打造“功能完备、绿色宜居”的现代人文城市,东台正在通过聚力实现载体发展方式转变升级,为现


新春万物竞发时,市委、市政府发出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动员令,强化交通跨越发展、城市能级提升是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两个重要支撑。构建“快速便捷、绿色低碳”的现代交通体系,打造“功能完备、绿色宜居”的现代人文城市,东台正在通过聚力实现载体发展方式转变升级,为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恢宏开篇奠定坚实基础。

赋能升级强支撑  融入区域一体化

东台与上海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在上海老西门外、1943年就命名的东台路,诉说了两地关系的源远流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批上海知青到东台拓荒造林,如今已成为都市人生态大客厅的黄海国家森林公园,满目苍翠、风景如画,成为那段激情燃烧岁月的生动注脚。“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沿海高质量发展等机遇叠加而来,给占据黄金区位优势的东台带来更多的发展可能。我们以更大视野、更宽胸怀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从思想上融入,从距离上接近,设施共建、产业共链、人才共育、资源共享,与上海、苏南同城效应日益彰显。

作为全省重点发展的20个中心城市(组群)之一,绿色生态、世遗湿地、高端康养等优势叠加,让东台在城市能级提升上拥有着良好的基础底色。东台与上海、苏州等长三角主要大型城市地缘相近、文化相连、产业互联,加快推进城市有机更新,不管是着眼城市长远发展,还是提高群众现实生活品质,都是策应长三角一体化,促进与一线城市交流合作,实现同城效应的重要途径。

青山绿水,一路相随。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对外通道越走越畅。我们与上海双向奔赴,越走越近。上海大都市圈已经扩至南通,来到我们的家门口。近年来,我市新建一级公路120多公里,新建、改建二、三级公路400多公里,提档升级农村公路近900公里。建成高铁站、长途客运站、连申线水上服务区、海陵大桥等一批标志性交通基础设施。创成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市),旅游公路一号线荣获交通部2021年度“我家门前那条路——最具人气的路”,获省“美丽农村路”样板路。“一个枢纽、两个覆盖、三个联通”的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实现;两个“一横三纵”的公路网、铁路网的加快构建,让东台对外通道并线成网,由“交通末梢”变为“枢纽节点”,进一步拉近与长三角核心区的时空距离。“一杯咖啡到上海”,理想已照进现实。构建“快速便捷、绿色低碳”的现代交通体系,主动融入长三角立体交通网已成为关系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生产生活的重要支撑点,成为全方位接轨上海、全方位深耕长三角、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器。

水绕绿染,精致精美。坚定不移走品质兴城之路,抢占流量时代制高点,美丽东台提升品质、扩大城市能级。“一城三区”加快融合,中心城区、经济开发区、高新区、西溪景区结合自身发展打造各具特色的示范区,振兴路、经十路等区域连通工程全线贯通。城中村、棚户区、低效厂房变成了风景区、休闲区、商贸地,七里漾、串场河、结发街、草市街增添城市烟火气,吾悦、中南城、八佰伴等高端商业综合体纷纷入驻,新晋潮玩胜地让东台更好玩,“15分钟生活圈”“5分钟便民圈”为百姓生活带来诸多舒适便捷。去年11月,国家生态环境部为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授牌,我市荣获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这一奖项是我国目前综合评价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最高荣誉。

一张交通网,拉近东台与长三角核心区的时空距离;一座宜居城,缩小东台与大都市的生活差距,强化交通跨越发展和城市能级提升,将更好地提升城市首位度和辐射带动力,完善绿色低碳交通网络,打开更广开放通道,更好对接长三角乃至全球的优质资源要素,让东台在制胜新赛道、勇当排头兵上使命必达、任务必成。

拓展对外大通道  融入上海大都市

全力构建全面开放合作新格局,高质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上海大都市圈,是东台走向区域发展前沿的必由之路。当前最紧要的任务就是加快构建现代交通体系。

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实施等重大战略机遇,加快构建安全畅通、集约高效、便捷公平、绿色智慧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和坚强保障。根据《交通跨越发展三年行动》,到2025年交通基础设施基本实现现代化。基本建成一体化高质量为特征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高铁及电气化铁路达75公里,高速公路125公里,一级公路330公里,高等级航道130公里,基本实现公路1小时出行圈覆盖南通、泰州、盐城,2小时出行圈覆盖苏锡常、上海、南京;铁路1小时出行圈覆盖苏锡常、南通、盐城,2小时出行圈覆盖上海、南京、徐州、杭州。实现出行服务高品质,物流服务高效率,交通与生态深度融合,人民享有美好交通运输服务。

拉开对外大框架。加速推进两个“一横三纵”对外交通网络:由已有的沈海高速,在建的东兴高速,即将纳规的临海高速、东如高速,共同构成“一横三纵”高速公路网;由已有的盐通沪高铁,加上沿海东台泰州城际铁路支线、如通苏湖北延、新长铁路电气化改造,共同构成“一横三纵”轨道交通网。由此,东台将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全方位打通对外快速通道,由“交通末梢”变为“枢纽节点”。高速公路总里长由现有的37公里增至125公里,17个镇区全域实现半小时上高速。公路方面,东兴高速一季度全线开工,6月份跨通榆河大桥合龙,年内主体工程力争全部结束,东延段年内主体工程进度争取过半。铁路方面,如通苏湖城际铁路北延加紧对接,沿海东台泰州城际铁路支线开展方案规划论证,大时代,大交通,呼啸而来。

畅通市域内循环。加快构建一体畅联的高快路网体系,范公路高架和东亭路南延开展方案论证,谋划南北向快速出城通道;完善腹地干线网络,加快推进352省道西段和泰东河大桥桩基工程,畅通东西横向出口。农村公路突出新型农村社区配套道路、旅游风景廊道等工程建设,串路成景,一体化,快融合,共建发展新格局。

推动运输现代化。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重点抓好绿色公路、绿色航道、绿色港口建设。进一步提升城乡客运一体化水平,加快高铁、客运、公交无缝衔接,实现城市公交、出租、物流配送车辆电动化;有序发展共享交通,提升城市慢行系统,鼓励市民绿色出行;拓展乡镇客运站物流功能,强化“客货同网”一体化货运服务,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

绣靓生态美画卷  宜居宜业金东台

全力构建城市功能升级新格局,要求我们坚决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高品质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以系统思维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提升城市能级,匠心着色、科学留白。“点线面”同向发力。“点”即是三个示范区建设,经济开发区西区紧扣“产城融合示范区”,加快整合低效土地、闲置厂房,上半年城北邻里中心开放服务。高新区东区加快建设“绿色低碳示范区”,完善提升污水、道路等基础设施,实施北海路东延、强化与西区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西溪景区重点打造“文旅集聚示范区”,启动三里路历史文化街区、西溪植物园改造提升等产城融合项目。“线”重点聚焦串场河城市段和北海东路两侧,串场河城市段加快提升业态,建成串场河文化馆、陈皮酒工旅融合展示馆并对外营业,沿河布设一批新型业态,优化提升绿化景观效果,高标准打造市民休闲游憩地。北海东路两侧抓紧开展环境整治、道路梳理、河道改道等基础性工作,打造东西向新的城市发展轴。“面”上坚持组团开发,按照“配套一片、开发一片、成形一片”思路,在城市“留白”地区,充实内容填格子。强化“一城三区”道路连通,打通城区断头路,形成路网微循环。

厚植水绿生态底色。迅速启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搬迁、开发区金属表面处理中心建设,完善城市污水管网、排水管网、老旧小区雨污分流等。巩固市区水环境整治成效,接续推进“小散乱”排污整治,致力消除沿河直排口,常态化、精细化推进污水管网检修,确保年底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提高到72%。围绕省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扩大绿化总量、提升绿化质量。建成一批城市景观形象、做足厚度,同步建设泰东河风光带、提升通榆河景观带,与串场河风光带形成环城绿廊。运用海绵城市理念,改造提升部分街头公园和重要节点景观绿化,确保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

提升现代公共服务功能。在市区健全“城区—街道—社区”三级公共服务体系,打造“15分钟生活圈”“5分钟便民圈”。城区级,规划建设医养中心,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年内主体工程建设任务过半;街道级,加快完善学校、邻里中心、公共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社区级,推进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高标准全覆盖,同时通过代建、办公用房置换等方式完善提升居家养老、文化体育、卫生站等便民服务设施,开展“完整社区”试点建设,探索面上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在镇区,坚持建管“两手抓”,完善提升镇区包括工业集中区的道路、亮化、绿化、污水等设施,营造整洁、文明、有序的集镇环境。在村庄,继续推进农民住房条件改善、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传统村落创特等工作。让人民生活更幸福,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张一峰 班雪凡 刘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