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挟历史之蕴藉,源远流长!

依法带娃 我们与孩子共成长-东台报业网

当前位置:东台报业网 > 图片 > 正文

依法带娃 我们与孩子共成长

来源:未知     点击数:2500     日期:2022-05-23 10:04:31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教育之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不断学习进步,孩子才能健康成长。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江苏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一法一条例”落地,家庭教育由“家事”上升为“国事”后,所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教育不再是“各唱独角戏,而是各方协同,让学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教育之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不断学习进步,孩子才能健康成长。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江苏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一法一条例”落地,家庭教育由“家事”上升为“国事”后,所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教育不再是“各唱独角戏,而是各方协同,让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发挥出‘1+1+1>3’的作用”。

是子女教育,更是家长培训

放学回家陪着孩子做作业,周末准时接送上兴趣班,闲暇时间进行文体活动……一直以来,在很多家长的印象中,孩子是家庭教育中的绝对“主角”,而自己只是教育过程的积极参加者。家长以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领域、人生经历教育孩子时,给孩子的未来打好了第一层底色。或许不拘泥于“内卷”“鸡娃”等教育方式,摆脱“电视带娃”“手机带娃”的错误陪伴,家长可以多用一点时间、多花一些心思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用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建立起最有感染力的教育方式。

初中生小钱说:“我做作业的时候,家长只是在一旁玩手机,既不能指导功课,还会让我有种被监视的感觉。”这种场景在很多家庭中并不少见。家长面对讲解多遍仍然似懂非懂的孩子逐渐暴躁,孩子十分委屈愈发拖拉。对此,市心理协会家庭教育指导师汪永远表示,情绪管理对父母、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课,家长意识到快生气时,可以采取“1+3+10”的方式:“1”告诉自己要镇定;然后深呼吸“3”次;再慢慢从1数到“10”,让自己镇静下来,多跟孩子分享自我感受,再细心地辅导、耐心地开导。

不只是辅导作业,在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家长都应把孩子放在与自己平等的角度上看待。初一学生晓阳曾因为父母为其报了11个辅导班感到压力倍增,造成心理退行。当行为表现为6岁的晓阳寻求心理指导时,父母却还没意识到过度“鸡娃”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创伤。在勉强接受和孩子一同进行心理辅导后,阳爸阳妈终于学会了鼓励式家教,陪同孩子走出了阴影。

孩子从出生到18岁甚至更大,往往每阶段需要接受的家庭教育都不同。从婴儿对父母的完全依赖、到青少年时期自我认同,再到养成自主生活能力,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心理需求都会呈现显著变化,例如物质需求、社交需求和获得帮助的需求。家长们也要不断自觉学习、规划孩子的教育方向及方法,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在家庭教育方面,并没有“标准答案”,也不是每个父母都有“妙招”,但总要尝试“摸着石头过河”,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是依法施教,更是以德育才

5月13日,市妇联、市检察院共同组织的家庭教育“一法一条例”宣讲活动走进梁垛镇临塔村。宣讲队成员顾丽娜现场和家长们一起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及《江苏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界限,家庭教育不只是看作业,更注重对身体、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养。”

“合理安排未成年人学习、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也有了法律规定了。”

“父母有监护缺位和管教方式不当等问题,检察院可依法对父母予以训诫。”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江苏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家庭教育促进法十问十答》《“三全”社区家庭教育支持行动》……翻开一本本带着墨香的读本,家长们也随之步入“依法带娃”的时代。

关心爱护未成年人是一道社会必答题,政府负起了促进家庭教育的职责,通过将家庭教育纳入法律调整范围,解决父母教育孩子时自由发挥的不足,通过倾斜资源、规范行业、明确责任、树立风尚来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

市检察院发挥法律监督职能,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引导、监督监护人科学合理地履行教育职责,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联合妇联、关工委制定《关于在办理涉未成年人案件中全面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实施细则》,为不同家庭定制个性教育方案;协同公安部门依托“嫣嫣娉娉”小程序建立线索移送机制,确保监护不力、管教不当等问题得以及时发现、及时处置。在讯问涉罪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宣告等环节增设监护人教育,对失职父母强制“补课”,护航涉罪未成年人顺利回归社会。

另一方面,落实“依法带娃”,目的不在于过多干预家庭教育,束缚家长的“手脚”,而是重在指引和赋能,通过法律的方式告诉家长家庭教育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推动家庭教育向更全面、更均衡、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市教育局、市妇联以法治为先、德育为本,促进“带法回家”,联合推出“家庭教育大讲堂”主题讲座,从国家支持、社会协同、家庭责任、良性互动等方面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核心内容。微动漫《“四叶草”检察官喊你依法带娃》、“强制报告制度”微课堂等颇受好评。市教育局的“家庭教育百场巡讲”走进多所学校,定制菜单式家教课程供选择,让家长以更加专业的方式给予孩子成长更好的引领。

不少家长参与线上线下课堂后,理解了陪伴不仅是监督学习,还可以是陪伴阅读、陪伴运动、陪伴劳动、陪伴倾听。常年在扬州工作的爸爸大伟表示会争取每周回家,参与家庭教育计划,和爱人分工,形成合力;“完美主义”的妈妈晓娟也接受了营造“没有任何负面情绪”的家庭养育环境并不现实,关心爱护与严而有格可以并重;“望子成龙”的妈妈洋洋决定不再和“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要和孩子一起发现各自的特长和热爱,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是各方发力,更要全员参与

“不仅要突出父母及相关监护人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更要发挥‘联’的作用,完善‘联’的机制,让家庭、学校、部门和全社会各方面汇集更大合力,共同营造健康成长的环境。”市妇联主要负责同志告诉记者。

家庭教育相关因素较多,需社会各方积极主动,建立贴合实际、针对性强、多样化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有效机制。不久前,我市设立家庭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法院、检察院、教育局等20个部门单位明确职责,整合资源、协同推进,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精准服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良好氛围。

全市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纷纷利用家长学校,成立家庭教育导师团,发放家庭教育指导读本,以“心理健康”“打造有型人生”“高考心理处方”“农村家长如何陪伴”等主体,打造各具特色的家教课堂。市妇联持续深化“三全”社区家庭教育支持行动,各镇(区)“三全”社区(村)试点、开放大学的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提供全周期家庭教育及心理辅导的婚姻家庭辅导中心,为基层家教指导提供了坚强阵地,也为儿童健康成长营造了稳定和谐的家庭环境。

对留守未成年人和困境未成年人家庭建档立卡,民政部门不仅为孩子们提供生活帮扶,更为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实施家庭教育创造条件,同时还带领新婚夫妇“备课”、离异父母补好“分差”。市公安局、市检察院、市法院建立家庭教育指导站,根据办理案件情况责令家长接受家庭教育指导。市卫健委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孕妇学校、新生儿父母学校,开展公益性婴幼儿家庭教育服务……

此外,不少社会组织和人士也贡献了积极力量。旗袍协会“旗心护童 相伴成长”项目以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家庭为重点,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上的缺失。心连心志愿者协会通过为困境儿童改造书房,巧妙融入心理咨询、课业辅导、亲情陪伴等综合服务。新视界青少年成长服务中心以“三全花开美东台 家庭教育新生态”为主题推进社区家庭教育,帮助20个特殊需要家庭成员改变了心理失常、认知行为偏差等问题。还有一些教师、检察官、法官、心理咨询师、社工等也组成专业家庭教育志愿服务队伍,开设云端电台普法栏目、开展优秀学生家教故事分享会,促进家长家庭教育水平提升。他们运用自身优势,破解了家庭教育力量薄弱、活动类型单一等问题,为我市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传家风、促家教,为了引领更多家庭见贤思齐,我市常态化开展寻找“最美家庭”“书香家庭”等活动,开展“做党的红孩子”亲子诵读、红色家风故事三部曲展演等活动,梁垛、安丰等镇结合当地文化打造家风馆,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转化为“看得见”“听得到”和“摸得着”的具体实践,让优良家风的精神力量带动和谐家庭好家风的形成。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那社会就是孩子们成长的花园。这需要政府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关注家庭教育事业,让千千万万的家长在法律的阳光下开展子女教育,让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浇水施肥”,在温暖与呵护中播下理想的种子,收获“枝繁叶茂”的希望。(刘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