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康: 戴着助听器的特教教师


这是一个只有5名学生的计算机课堂。
电脑屏幕上,不是文档编辑,不是软件操作,而是一个个小游戏。
“记住,加油!”“大鱼来了,要躲的。”“真棒!”老师李康一会站在这个学生身后,一会辅导着那个学生,全程寥寥数语。
仔细听,李康的话,和普通人并不太一样,有点吃劲儿。再仔细看,她的耳朵上正佩戴着助听器。
是的,李康是一名听障人士,而她任教的学校,是市特殊教育学校。
在东台,不少人都听过李康这个名字,一岁多因药物致聋,在父母的爱护和鼓励下,她学会了说话,学会了读唇语,并坚持在普通学校就读。1995年,李康考入天津理工学院特教部计算机班,成为一位聋人女大学生。1998年大学毕业后,她来到特校孩子身边,开始了自己的园丁生涯。
自强、自立,这是李康的人生标识。自从做了教师,爱、执着、希望,又成为她新的奋斗标签。
就像这堂计算机课,5名学生有着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一个简单的“吞食兔”李康已经教过很多遍,可是有学生操作起来依然不会。这些孩子生活自理尚且困难,更何况计算机操作!可在李康看来,学一点简单的计算机操作,玩一点小游戏,既可以锻炼孩子们的精细动作,又能促进手眼协调。于是,在课堂上,李康总是很忙碌,有学生坐不住,她去哄过来;有学生过不了关,她一遍遍地教;有学生进步快,她跟着高兴……一堂课下来,鲜见她有直着腰板讲课的姿势,更多的是弯腰、倾听、指导。
美术课也是如此。
虽然美术课的孩子比计算机课的孩子大几岁,个子高的都快比李康高了,可是能把一幅图画涂色得当,并不容易。这天上午的晨间活动,学校演示了消防器材的使用,美术课的主题便是消防。孩子们握着笔,努力地涂着颜色,李康或是指导学生颜色搭配,或是手把手引导他们做到细致均匀,于无声中,将美的种子种进孩子心中。
因为自身经历,李康更懂得这些孩子学习的不易,普通学校老师讲一两次学生就懂,在特校,讲十次、几十次都是正常。她用爱心、耐心,呵护着这些折翼的天使。
只要肯努力,每个人都可能成功,李康常对学生们讲。是的,如果不是小时候那段辛苦的求学经历,也不会有今天的李康。
学校走廊的图书角,李康常去。虽然说话吃力,可是她仍然一字一句地给孩子们朗读,身体出现障碍,精神不能贫瘠,李康希望孩子们用阅读去感受这个美好的世界。“小蜜蜂参加的比赛……”一句话没读完,一个孩子跑开了,好不容易哄过来,孩子又闹着读另一本。在特殊教育学校里,阅读很少有顺利的,往年有听障学生在的时候,还稍微好一点,而今随着教学资源整合,特校里多是智力障碍的孩子,给他们阅读,总是障碍连连。可李康从来不急,能读多长就读多长,哪怕读五分钟,也比不读好。当这些孩子中某一个愿意读,爱上读的时候,李康总是特别开心。就在不久前,李康入选盐城市“十佳阅读推广人”,她推广的对象,便是所有和她一样有着身体障碍的人士。
在李康的手机里,保存着很多“成功”学生的联系方式,有学生和她一样考上了大学,有学生找到了心仪的工作,有的靠自己的努力自食其力。每当收到孩子们发来的信息,李康便会欣慰一笑,作为园丁的幸福感随之而来。
只要你不认命,一切皆有可能。李康说,在特校的25年,自己的人生角色更像是“点灯人”,一天天,用爱和努力,为这些特殊孩子点亮希望之灯。她希望,自己的这束灯光,不仅照亮孩子们求学的路,更能指引他们的人生之路,努力去追寻自己的“成功”。(陈美林/文 杨阳/摄)
扫码观看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