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景区塑造文旅产业新格局
从流光溢彩的花灯展演,到绚丽多姿的烟花盛景,再到无人机演绎光影盛宴……西溪景区迎来新春开门红,吸引了央视四度聚焦并点赞。“五一”假期,景区推出宋韵肆集,汉风宋韵魅力呈现,让众多游人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假期。
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上示范引领
近年来,西溪景区坚持谋发展、强党建、守底线、惠民生,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依托资源发展旅游,围绕一个国家文保单位、两个国家非遗、三个宰相的文化资源,高品质打造西溪讲堂、实景演出、民间传统文化、非遗文创市集等旅游产品。依托旅游强壮产业,度假产业和影视产业双向齐驱,住宿、餐饮、演艺、环境等度假配套设施完善;天仙缘艺术团登上央视戏曲春晚;209家影视企业入驻影视基地,连续五年税收过亿元。依托产业促进旅游消费,围绕春节、五一、暑期、七夕、中秋、双十一等节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推出优惠政策,刺激消费。
近两年,景区获得21个省级以上奖项,其中国家级4个。列入“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重点培育对象,获评“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创成“江苏省首批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集聚示范区”“江苏省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示范项目”“江苏省最受欢迎十大景区”等17个省级奖项。市级奖项4个,草市街荣获“盐城市特色文化示范街区”;汉潮街荣获“盐城市特色夜市街区”;西溪景区荣获盐城5A级旅游园区,被盐城市委、市政府表彰为沿海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进集体。
景区以传承创新传统文化为主线,在文旅融合中持续提升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婚庆、研学、数字等产业与文旅产业跨界融合,创新旅游业态多元化发展。围绕5A级景区创建加快项目推进。丰富文化内涵和场景体验,做优文旅载体,与相关文旅企业合作,加快推进文旅项目建设。以董永传说51处遗址为线路,以文化体验为内容,做好犁木街二期民宿片区度假产品;以体现中国传统爱情婚俗文化为目标,提升董永七仙女文化园;以主客共享为功能基调,建设三里路历史文化街区和数字文创产业园。
在区域协调城乡融合上示范引领
强化城区聚合联动,优化提升服务功能,促进景城融合。抓住我市在串场河建设6座跨河大桥,实现市区和近郊无缝对接的时机,景区自主建设4条公路、2座大桥,整治4条河道,联通景区、城区和农旅片区,实施乡村振兴、有机更新,实现东西向农旅拉动、南北向文化和康养联动,把3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延伸至10平方公里。
充分挖掘乡村旅游资源,推进乡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依托晏溪河、三曹等村居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打造集休闲观光、农耕体验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链,彰显花草产业特色、农耕产业特色、里下河农田风光特色,聚力打造“花开晏溪”农旅品牌,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
依托西溪植物园生态景观资源,着力推进西溪植物园提升项目,通过土壤改良研究,实施生态修复,提升景观环境。通过完善基础设施,高标准建设健身康体设施,提升滨水步道,净化河道水体,建设露营基地,整体打造健身休闲综合体。同时,高品质运营湖滨花园酒店和农庄体验项目,丰富休闲度假体验。积极引进康养项目,招引优质资本,大力发展生态康养产业,以绿色生态支撑发展空间,构建城市生活客厅。
在守正创新文化自信上示范引领
聚焦传承创新,提升品牌美誉,以弘扬三相文化、海盐文化、非遗文化等传统文化为主线,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新集群,运用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提升西溪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延续传统文脉,创塑文化品牌。开放晏溪书院,布展三相阁艺术馆。发扬范公品质,作为范仲淹研究会理事单位,开展多层级范公文化交流和研学活动。常年开办西溪讲堂,邀请著名文化学者开讲,运营晏溪书院。提升《天仙缘》《寻仙缘》《范仲淹》等演艺内容,常态化开设系列讲座,叫响“大爱西溪”文化品牌。策划主题活动,营造浓厚文化氛围。通过举办中华天仙缘文化节、七夕东方情人节等节庆品牌活动,承办国内知名文化艺术节等方式,搭建文化旅游交流平台,发展短视频直播产业,提升景区知名度。
以数字产业赋能产业生态,激发充满活力的发展新动能。以省级影视基地为载体,建设集数字非遗、数字培训、数字文化、数字创意、数字影视、数字展示为一体的综合文创产业园,大力发展文旅电商产业。制定产业孵化政策,配套建设人才公寓,搭配轻旅商业布局,推动产业人才集聚培育。设立文化产业基金,支持入园企业健康发展,为景区提供优质文旅项目储备。
坚持以开放思维,探索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工作体系,为品牌发展提供更强大的创新活力。加强与优质品牌公司的对接,在商业、康旅、文化等体验上开展深度合作,持续输出“大爱西溪”文化品牌,努力将西溪打造成华东地区知名旅游目的地。
组稿: 顾敏 徐影 王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