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用军:匠心入味二十年熬好一碗汤

扫码观看视频
东台鱼汤面的厨房,是水、火、鱼的烟火艺术。
油温正好,“刺啦”一声,鱼下锅了。一阵火鱼相煎,香味四溢。再入水、慢熬,炒过的鱼周遭荡开层层乳白,继而一整锅汤,都是乳白色了。如此,三炒,三熬,再添面,东台人惦念着、回味着的鱼汤面便有了。

“这个鱼汤,就得现熬,少炒一遍,少熬一遍,味道都是不一样的。”身为东台鱼汤面第六代传承人的徐用军如是说。
从2002年第一次走进厨房熬制鱼汤,徐用军在厨房的烟火里,用二十年,将自己练成了鱼汤面传承人。如今,什么火候、多少水、煎多长时间、熬多久,他看一眼就知道。
“其实,一开始我也不理解,熬个鱼汤有什么技术。”回忆初入行,徐用军也有过从不屑到执着的过程。“小时候就吃着鱼汤面长大,而且,在东台,街上大大小小的饭馆、普通百姓家里,哪一个不会熬鱼汤。”徐用军表示,那时候初生牛犊不怕虎,师傅还没教,他就下厨房用自己的经验熬起了鱼汤。

可是,当师傅的鱼汤同样摆在面前,他才看到了区别。师傅熬的鱼汤,汤浓似乳,一点浮油都没有,而且没有任何鱼腥味。自己熬的汤呢,看起来是白色的,也很浓,但是表面一层黄油,味道远不如师傅的鲜香。
“在东台,不会做鱼汤面,哪能算个合格的厨师?”师傅的话,如同响锤敲在徐用军的耳边。从此,有很长一段时间,每天早上三四点他就到厨房,按照师傅的指点,一遍一遍地练习、实践。胳膊炒酸了,揉一揉接着来,夏天的厨房蒸笼一样,挥一挥汗,接着干。有时炒得不好,熬出的汤有黑油,味苦,哪怕已经辛苦了两三个小时,徐用军还得重来。
当2008年的一天,一位客人指名道姓要吃徐用军做的鱼汤面时,那一刻,徐用军觉得,所有辛苦都值得了。

从厨师到厨师长,再到行政总厨,二十年里,徐用军在厨房里成长,也有了自己的徒弟。而今的他,不需要每一锅汤都亲自上阵煎熬,然而,过几天,他总要去熬一次,所谓手艺不能荒。也只有在厨房里,技术的存在感,才会得到彰显。
守着匠心,徐用军成为东台鱼汤面的第六代传承人,然而,这个身份带给他的,除了荣誉,更多的是压力。“鱼汤面在我们这一代厨师手里,怎么去传承,怎么发展得更好,我经常想这个问题。”徐用军表示。
这些年,徐用军也确实做了一些创新。比如,过去炒鱼全部用猪油炒,猪油香,可是也有点腻。于是,他就试着用其他油代替,只有在第一次炒鱼的中途加少量猪油,使得做出来的鱼汤面猪油的香味仍在,又适合当代人健康生活理念。再比如,在弶港吃了几次文蛤后,徐用军发现,文蛤特别鲜,再研究,东台地处黄海之滨,文蛤产量很丰富,而且文蛤不仅味美而且对降血压有奇效。徐用军开始在心里发问,鱼汤可不可以加点文蛤呢?文蛤加多少?如何让鱼汤取文蛤的鲜美又让人感觉不到文蛤味儿的存在?反复下厨,做实验,徐用军终于摸索出文蛤入汤的量和时间。
曾经有不少人问过徐用军,现在好多地方的特色面条都做成了工厂化的产品,鱼汤面为什么不可以呢?徐用军表示,鱼汤和其他汤种不太一样,昨天的汤和今天的汤味道就不一样,少一道工序,味道也不同,如果想每天早上六点能吃到一碗热气腾腾的鱼汤面,就必须靠厨师每天凌晨三点来熬制鱼汤,这就是一碗鱼汤面的匠心。
既然不能商业化运作,那么东台的鱼汤面怎么打响品牌,走得更远呢?徐用军做的,就是在人传人上下功夫,他利用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吸收了三十多名有志厨师加入其团队,传业授道解惑,和他的师傅一样,徐用军也用自己的“师者”努力,让鱼汤面传下去,传得好。
“鱼汤面是我们东台的乡愁,用味道去记住一座城市,我想,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而今,徐用军还在积极申请江苏省劳务品牌,希望将鱼汤面的制作技艺,传给更多的人。(陈美林 张珺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