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科创因子 放大驱动效应
本报评论员
科技引领发展,创新赢得未来,关乎城市命运。必须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因子,强化科技赋能,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高水平建设国家创新型县市,为推进东台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做示范注入澎湃动能。
要紧扣产业链主轴,活跃创新生态。要将创新融入产业、平台建到企业、目光撒向全球,从产业链到创新链,全面搭建产业创新的高效载体。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大健康五大主导产业分别设立一个研究院、一个专业孵化器、一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一个产业引导基金,新建成一批绿色低碳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瞄准未来产业科技前沿方向,在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上不断取得新突破。重点产业链由链主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和公共技术平台,加强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有序的产业链创新体系。依托功率半导体、3C、储能等产业研究院,建强企业孵化器、创新联合体、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科创载体,打造一批农业科技孵化器、现代服务业科技平台。
要深耕企业端土壤,激发创新活力。企业创新活力越充沛,区域发展动能就越强劲。要更加注重企业梯次发展,深入推进“企业发展三件事”,系统提升创新主体的能级层次。通过专家指导、专班跟进,精准把脉、靶向施策,推进“竣工项目一年规上、两年评星、三年高企、四年专精特新”增量入库,推动雏鹰、瞪羚、独角兽进阶成长,进一步加大发明专利、国家高企、专精特新、股改上市推进力度,打造大中小企业竞相发展的“热带雨林”,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要更加注重龙头引领创新,发挥科技领军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的作用,将稀缺资源向最有基础、最为关键的领域集聚,聚合力量、整合资源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支持大中小企业强筋壮骨,引导传统型企业脱胎换骨。
要紧握数字化机遇,加速创新突破。推进数实融合,既是经营主体筋强骨壮的路径选择,也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数字化转型的主力军,要深入实施新一轮“智改数转网联”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开展“人工智能+”行动,鼓励和引导企业上云、设备加芯、生产换线,推动“5G+工业互联网”场景应用落。要聚焦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壮大数字产品制造业,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为两翼,激励数字科技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场景创新、渗透应用、优化迭代,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助力实体经济蓄势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