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制革命文物 追忆豆蔻年华 富安让一件旗袍再展芳华
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新四军纪念馆馆藏革命文物巡展从北京、上海、南昌等地最近轮展到南京,展览中一件旗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件旗袍与东台与富安有着一段令人动容的故事。
旗袍的主人是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戏剧系女战士班副班长王海纹,原名俞中和,这是她最喜爱的旗袍。1941年,为躲避日伪军扫荡,王海纹壮烈牺牲,年仅17岁。后来,王海纹的姐姐俞启英将珍藏了几十年的这件旗袍捐赠给了新四军纪念馆。今年8月,新四军纪念馆馆藏革命文物巡展开始紧张筹备。出于对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新四军纪念馆打算仿制旗袍,用于巡回展览。得知巡展需求后,富安镇党委主动请缨。
面料的定制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富安镇一行人走进新四军纪念馆现场,近距离观看,拍照分析。
“旗袍原件我们不能摸,更不能拆解。”富莎丝绸公司设计师沈晓雄介绍,“当时,只能通过观看对面料和颜色进行研判,这是整个复制过程消耗时间最长的。”
富安镇是全国著名的茧丝绸产业基地,拥有完整的茧丝绸产业链条,掌控着国际高档生丝定价权。凭借其独特的产业和人才优势,历经绘图、小试、中试、大样等数十道工序,再反复多次调色、脱蜡比色,最终完美织造旗袍面料。
文物旗袍和当下改良旗袍多有不同,工艺是古法一片式,很多工序机器不可能完成。仿制旗袍的消息传开后,我市知名裁缝李冬进主动对接,历时半月手制旗袍。经过多方考证、精准裁量、精心制作,200多道工序、3万多个针脚,旗袍得以完美呈现。
11月上旬,富安镇收到一封来自新四军纪念馆的感谢信,对其完美仿制旗袍作出的贡献给予肯定。
富安镇党委书记丁进东表示,仿制烈士旗袍,是合理保护利用革命文物的生动实践,更是利用好红色资源,发扬好红色传统的有力证明,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共同讲好新四军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戴海波 杨阳 马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