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为子孙后代留下大美湿地
霜落冬至,东台沿海湿地呈现出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红枫、水杉层林尽染,盐蒿将滩涂染红,数百万只珍禽以此为家,尽情觅食嬉戏。火烈鸟携家带口重返故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天鹅”也结伴打卡,它们的灵动身影成为湿地中独特的风景,被众多生态摄影师敏锐捕捉。
数据显示,东台条子泥湿地截至目前已记录到鸟类414种,每年春冬,数以百万计的候鸟栖息觅食,把这里当成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上至关重要的歇脚地。
这片湿地曾经面临围垦养殖、人鸟争食的困境。但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入践行,我市积极转变发展思路,大力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工作,致力于构建人鸟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在湿地修复方面,我市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川水湾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也取得显著成效,通过疏通河道、恢复潮汐通道以及修复盐沼湿地,重新种植本土盐生植物,不仅有效稳固了土壤、抵御了海岸侵蚀,还为海洋生物营造了良好的栖息繁衍环境,进而为鸟类、麋鹿等珍禽鸟兽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720”高地为鸟类提供了一个固定且可人工调节的高潮位栖息地,被形象地称为“鸟类豪华俱乐部”和候鸟迁徙的“大食堂”,极大地满足了鸟类的栖息和觅食需求。条子泥北东北角黑嘴鸥栖息地被封育保护,设置围栏,黑嘴鸥等候鸟迁徙季节,阻止麋鹿进入破坏环境,而到了冬季,则打开围栏,为麋鹿觅食创造条件。
我市还通过多种方式为鸟类营造安心的栖息环境。构建长期的生态环境和鸟类监测体系,精准掌握鸟类动态和生态环境变化,为保护策略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合理设置管控区域,严格限制人类开发活动及活动范围,减少对鸟类的干扰;积极开展生态科普教育活动,建设鸟类科普馆和观鸟平台,有效提升了民众的爱鸟护鸟意识,引导大家文明观鸟。
我市拥有85公里海岸线,在带来丰富海洋资源与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为互花米草的泛滥提供了条件。经过40余年生长,互花米草面积达7.78万亩,占全省五分之一、全国七分之一,分布于蹲门垦区外滩、川水湾湿地等多个区域,给当地生态带来严重挑战。
2021年,我市率先试点治理互花米草,全国全省治理工作启动后,东台自加压力提出“三年目标两年完成”,多元筹措资金,聘请专家摸底并实施技术方案,成立专班,建立跟踪监管机制巩固成果。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形成“高滩旋耕+中滩围淹+低滩深埋”方案,创新“围堰降水”工艺,健全“除治+修复”衔接制度。10月24日,第三次全国互花米草防治工作现场会在东台召开,降本增效的除治方法与生态恢复做法获国家林草局、省委省政府及多省市林业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高度赞扬,认为为全国互花米草治理提供了范例。
在推进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如何平衡人类生存需求与自然生态保护,实现两者的和谐共生,我市以智慧和担当给出了答案——推进湿地合理利用,构建在保护中开发的良性模式。
我市不遗余力地强化湿地保护条例宣传,不断开展世界湿地日、湿地保护周、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系列主题活动,将湿地保护的理念与知识送进镇村、社区、学校的每一个角落,让湿地保护条例深入人心,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湿地保护的良好氛围。对区域内湿地实施全面而严密的保护措施,在建设项目使用湿地时,秉持严谨的态度依法依规进行审核。去年,我市完成东兴高速及东兴高速东延、新长铁路、盐通高铁等15个重点工程项目的湿地审核,今年成功完成352省道东台西段工程等13个重点项目的湿地审核。这些项目及数据的背后,是我市在湿地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生态保护的坚守。
以实际行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破坏,守住湿地生态安全边界,为子孙后代留下大美湿地——我市正持续书写湿地保护与鸟类共生的动人篇章,让这片湿地成为鸟类永远的“天堂”,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东台力量。(叶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