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新闻记者的巡察“初体验”
77天、50个工作日、18次小组交流会,从暑气未消到寒露霜降……十五届市委第五轮巡察于8月中旬至10月底展开,我有幸被抽调进第五小组。对我来说,这是一个难能可贵的学习机会,教会我很多知识和道理,更让我认识了一群有趣的小伙伴。谨以本文记录。
“润物无声”,这是梅组长。他是名儒雅的中年男子,也是位知识型、学者型的巡察组长。见人总是笑脸相迎,是他“温润”的底色;对待工作一丝不苟,是他“坚韧”的内核;“坐得住板凳”,是他“专注”的特质。巡察期间,每天早上坐班前,总会见他在楼道间边思考边来回踱步十分钟,然后就是伏案审阅资料,一坐一整天。长期下来,颈椎变形引发疼痛是必然的,经常看见他紧锁眉头,左手捏着僵硬的后颈,右手在记录本上奋笔疾书。他善于思考、细心严谨,高标准、严要求让我们高质量完成了各项巡察任务。
“快人快语”“柔软随和”,是两位王副组长。一位语速快、吃饭快,业务精、能力强,另一位善于从细处入手,有着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和洞察力。“热情沉稳”,是联络员小伙子,他虽然年纪还轻,但处事周全、待人真诚,统筹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都很不错。派驻纪检监察组、商务局、交通局、城管局、人民医院……组员们来自各行各业,性格迥异,擅长的领域也各不相同,但在第五巡察组这个大家庭中,大家各展所长、通力配合,确保了巡察工作的进度和质量,也展现了巡察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对我来说,以一名新闻记者的身份参与巡察,期间历经种种,收获良多。无论是知识层面的补缺,还是角度职责不同产生的碰撞,我有了得众家所长的学习机会,更重要的是感受到巡察与新闻两者之间有着极其密切的内在关联。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巡察工作是如此,新闻采访也是如此。从被巡察单位提供的海量资料里,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再带着情况、问题去巡察,更有利于增强巡察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起到事半功倍效果。新闻采访前有无准备直接关系到采访效果,准备工作做得好、做得充分,采访就很顺利,同样会取得事半功倍效果。
“知己不足而后进,望山远岐而前行。”巡察工作是一项政治性、业务性、纪律性很强的工作,必须要有较强的个人能力素质和丰富的知识储备。此次巡察让我越来越感觉自己的知识太匮乏,眼界太窄,深刻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在新闻界有句话,“新闻记者是杂家”。作为一名新闻记者,需要门门通、样样懂、能力强、素质高,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领域了解情况、熟悉情况、观察问题是新闻记者不可缺少的事。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巡察中发现问题、研判问题、报告问题等环节,无一不需要细致严谨的工作态度。只有细致严谨,才能防止以偏概全、才能避免似是而非、才能避免主观臆断。巡察报告、问题底稿里的每一句话都要有出处、每一个数字都要有佐证。巡察组每隔两三天集中召开一次交流会,讨论各自发现的问题。期间,组长曾提醒我要准确定性、客观描述,注重资料收集,不能凭感觉、凭经验。他还强调,兼顾单位企业实际,充分考虑实际情况,不轻易下结论,防止主观臆断。这也正契合了客观性和真实性是新闻生命线这一准则。
“以巡察整改促深化改革,以新闻监督推社会进步。”此次巡察工作经历,我发现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职能与政治巡察工作是有相通之处的。巡察工作需要深入被巡察单位,通过查阅资料、个别谈话、实地走访等方式,全面了解情况,发现问题线索。新闻监督也需要记者深入一线,进行调查采访,掌握真实的情况和证据,才能写出有深度、有影响力的报道。巡察发现的问题会通过反馈、整改等环节得到解决,促进被巡察单位的发展和进步。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也可以对社会发展出现的问题、难点进行有力引导,帮助和纾解各种问题,推进社会发展向着有利一面发展。
“很难对其他单位的工作有全面、深层次的了解,巡察工作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你们一定要倍加珍惜。”组长经常这样说。近距离跟着组长、组员学习了许多非业务知识,我感到十分满足。何其有幸,在人生的这一段旅程,有这样一段美好的经历。(周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