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喜看滩花无
10月24日,第三次全国互花米草防治工作现场会在我市召开。上午现场观摩,与会人员自南向北沿海岸带实地参观、“检阅”我市互花米草除治成果,国家林草局副局长闫振、江苏省副省长夏心旻以及11个省市林业工作部门负责人、部分专家学者参加观摩。
大家一路观摩,一路研讨,一路收获。
首创降水法
观摩首站位于东台最南端,面积约1200亩,采用“围堰降水暴晒法”除治。
“互花米草的生长有一个重要特点,‘潮下不生,潮上难长’。潮下带时刻有水,它难以立足,无法生根;潮上带潮水涨不到,没有海水滋润,它也会逐步退化,日渐枯萎。于是有了‘围堰降水’的法子。”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同志的讲解引发了大家的浓厚兴趣。
现场点是两个沟壑纵横的大土“格子”。整个降水区单区面积约600亩。区内互花米草全部刈割,普遍翻耕20厘米以上,沿围堰开挖4米宽、2米深降水沟,区中开挖井字形排水渠,退潮时打开管道排出渗水。通过降低水位破坏互花米草生长条件,促进其脱水而亡,实现除治目标。
“围堰降水”的好处显而易见。一是物理隔绝,内外不能反复传播新增;二是方便观察,发现复发,立除立杀;三是斩草除根,彻底破坏生长条件;四是经济合算。“原来我们是围淹,60厘米6个月,每平方补水量要1.5吨,每亩要1000吨,成本在700至800元之间。现在排水,可以忽略不计。这个方法我们推广了2万多亩,节约成本近2000万元。”工作人员的算账对比赢得了现场热烈的掌声。
从“围淹”到“围堰”,仅一字之差。这种群众实践中创造的除治方法,蹚出了低成本除治的新路径。
群众得实惠
观摩的第二站来到方塘河口互花米草治理区,这里主要采取“高滩旋耕+中滩围淹”,即通过淡水淹没60厘米保持6个月的方式进行除治。远远望去,平静的水“格子”里见不到一棵互花米草,一丛丛芦苇已经形成新的本土植物群落。
“这里连片面积20415亩,是全国互花米草单块除治面积最大的区域。”工作人员介绍。“占全国2%,比不少省的总量都多。”闫振副局长补充道。
这片区域也是互花米草肆虐危害最严重的地方。由于米草的快速生长带来泥沙的快速淤积,直接导致方塘河入海河口堵塞,湿地旱化、河道断流,雨季积水排不出,养殖用水引不进。米草也挤占了贝类的生长空间,原来渔民的“饭碗田”只能抛荒放荒。
“但这里也是除治效果性价比最高的地方。”现场工作人员算了一笔账:经公开招标,连片2万亩合同价是3089万元,亩平成本约1500元。治理完成后,泥螺、蛤蜊等经济贝类纷纷回归。粗略估算,光泥螺一项,亩产一般在100~200斤不等。东台黄泥螺按不同规格,本地滩头收购价每斤15~30元,一亩滩涂的毛收入就差不多有1500元。整个产业链的收益算下来近万元。“可谓是国家花了治理钱,群众得了真实惠。”
一旁听得津津有味的夏心旻副省长现场点评道:“这个现场特别好。给了我们一个新的启发。过去我们讲除治米草,主要是侧重在生态角度。其实群众是能从除治中获益的。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一定可以把工作更好地推进下去。”
恢复多样性
蓝天白云,水鸟翱翔。碱蓬、盐蒿铺展出滩涂红,田菁、茅草等摇曳着本土植物回归的“旌旗”……条南垦区大堤外1100亩生态修复现场,满眼的斑斓秋色引得大家纷纷拍照打卡。
“2022年我们开始在这里试点,在不同地块上摸索‘翻根深埋’工艺。”现场工作人员介绍,经过观察,埋深60厘米的,相当于给互花米草松土,长得更猛更旺;埋深80厘米的,有部分死亡,但复发率仍然达到50%以上;埋深1米的,基本全部死亡,偶尔有因施工质量问题个别复萌,也很好处理;埋深1米2的,米草绝迹。按性价比,埋深1米的方案被最终确立,两年观测下来,效果良好。这片1100亩的“试验田”,还同步开展了生态修复试验,人工播种碱蓬种子,带动本土动植物回归。高滩上以本土植物为主,中滩低滩上以底栖类动物为主。
“只有恢复本土的一些植物,占据互花米草灭除以后的生态位,才能做到互花米草不复发。”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国家林草局自然保护区研究中心秘书长张明祥点评道。
“这个地方,除治前是大草原,除治中是黄泥滩,除治后是红地毯。仅仅两年,试验地块上的本土动植物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生物多样性滋养了生命共同体,书写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画卷。”精彩的讲解,完美的展示,博得参观人员纷纷点赞。
多态样本区
观摩的最后一站来到梁垛河口互花米草治理区,是所有除治点中地形地貌最复杂的地块。这里既是梁垛河出海口,又是渔船的避风港;既是海底电缆通道,又是重要水产养殖基地,还是麋鹿的栖息觅食地。
“我们的除治思路是,宜淹则淹、宜埋则埋、宜留则留,因地制宜,多措并举。”针对实际情况,现场解说员一一展示“药方”。通道宜挖,海底电缆涉及重大安全,便人工挖除;中滩宜淹,相对宽阔、没有“邻避”问题的滩面,便通过海水淹没60厘米6个月的方式进行除治;河口宜埋,在排水口、泄洪道、通行港汊等不宜围淹的区域采用翻挖深埋1米以上的方式;可控刈割,在项目区西侧可控区域,留777亩的刈割区,供麋鹿觅食,每年9月底扬花结籽前进行人工刈割,确保不形成新的传播。
此区域互花米草除治工作完成后,我市在海域使用权证发放、海域使用合同签署过程中,专门明确互花米草专章,载明海域使用单位和承包户的除草义务,通过“除早、除小、除了”,保证“常抓、长抓、长效”。用合同条款规范除治责任,用经济手段实现生态目标。
“今天从东台的现场来看,把互花米草的根系灭绝得比较好。除治后,生物多样性得到很大提升,一些世界濒危物种像小青脚鹬、勺嘴鹬的栖息地得到了较好保护,这些对其他地方是一个有益的借鉴,同时也是很好的经验分享。”张明祥教授进行总结点评。
“今天我们一路走来,眼中没有见到一棵草,但心中不能没有草。一篙松劲退千寻。稍有放松歇劲,米草一定卷土重来。我们除治互花米草的决心不能松、力度不能减、投入不能少。”现场解说最后发出倡议。
“好!这个我来落实!”闫振副局长带头响应,现场掌声响起(陆军 王兴华 孙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