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挟历史之蕴藉,源远流长!

修复湿地锚定三年任务两年成-东台报业网

当前位置:东台报业网 > 新闻 > 正文

修复湿地锚定三年任务两年成

来源:东台日报     点击数:1731     日期:2024-10-23 09:00:25
金秋十月,站在条子泥条南垦区大堤上,放眼望去,碱蓬、芦苇、白茅、狗尾草惬意生长,黑脸琵鹭、白鹭、小青脚鹬等珍稀水鸟悠闲觅食,修复后的湿地重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自然生态之美。互花米草被列为全球最危险的100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由于根系发达、繁殖力强、种群扩散快、极

金秋十月,站在条子泥条南垦区大堤上,放眼望去,碱蓬、芦苇、白茅、狗尾草惬意生长,黑脸琵鹭、白鹭、小青脚鹬等珍稀水鸟悠闲觅食,修复后的湿地重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自然生态之美。

互花米草被列为全球最危险的100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由于根系发达、繁殖力强、种群扩散快、极易反弹等特性,在沿海地区一路“攻城略地”,严重影响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条子泥南外滩互花米草连片分布,面积在1100亩左右。2022年作为试验田,这里经过翻挖深埋治理后,种上碱蓬、放流贝类,生物多样性得到较好恢复。

我市拥有85公里海岸线,互花米草除治面积约7.78万亩,占全省的五分之一,约占全国的七分之一。为遏制互花米草对海岸带湿地生境的侵蚀和破坏,从去年7月下旬开始,我市按照“一年试验起步、两年规模整治、三年扫尾巩固、长期加强管护”的思路,在全省率先开展大规模互花米草除治工作,打响了根治湿地“牛皮癣”的攻坚战。

先期启动的互花米草除治区域,位于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条子泥湿地南北两侧的方塘河入海口和梁垛河入海口,面积达2.8万亩。“我们因地制宜分块施治,在潮间带采用‘刈割+围堰海水淹’,在淡水区域采用‘刈割+围堰淡水淹’,在港汊区域采用翻耕深埋等方式系统除治,务求斩草除根。”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王兴华告诉记者。

近两年,相关部门联合科研机构,组织沿海老渔民、土专家现场踏勘,结合滩面高程和潮汛规律,先后探索了淡水围淹、海水围淹、人工刈割、化学除治等9种治理方法,最终形成了“高滩旋耕+中滩围淹+低滩深埋”“围堰降水”“3+1”等治理模式。其中“围堰降水”为东台今年首创,即对中高潮位滩涂互花米草通过刈割、翻耕、暴晒后,沿围堰开挖降水沟,实现物理隔绝,破坏互花米草生长条件,促进其自然死亡。

施工人员告诉记者,围堰的水塘每天都要根据蒸发量进行补水,算下来排水成本远小于补水成本。

一株互花米草可以自产好几百粒种子,如果不彻底“斩草除根”,就会“死灰复燃、东山再起”。2023年,全市共投入1.15亿元,完成除治面积4.1万多亩,项目区除治率超95%。

当前,我市正紧盯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目标,进一步推动责任再落实、措施再强化,确保在扬花结籽前高质量完成互花米草治理任务。同时突出修复理念,开展生境恢复,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史晓红 戴海波)